已经火烧眉毛了。
《中国统计年鉴2023》显示,截至2022年末,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56889.6亿元。
看着不少,但这钱可禁不住用。养老保险余额能撑几年,已经有人在算了。
早在2019年,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就预估,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27年达到峰值6.99万亿元,2028年首次出现当期负数,此后迅速下降,至2035年耗尽。
这个论断,政府内部也知道。
中央有关部门就曾指出,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到2029年当期将首次出现收不抵支,到2036年左右累计结余将耗尽。
两个判断相差一年,佐证了养老金面临的困境。
更紧急的是形势,人口老龄化,少子化趋势逆转不了,直接导致养老负担增大。
一个数据:2019年的2.65个人养活1个人,到2050年就是1.03个人养活1个人。
留下的时间,最多12年,谁都着急。
怎么解决问题?当下看,肯定是保证养老金缴纳金额。
但在这个经济形势下,一个大问题出现了:工资与缴纳基数倒挂,直接导致老百姓缴纳意愿下降。
算一笔账,按照北京最新每月6326元缴费基数标准,按养老保险单位16%、个人8%的费率计算,公司每月需缴纳1012.16元,自己负担506.08元,都不是小数目。
更大的争议,在于基数本身。因为是采取本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加权计算的“全口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”,但这里面,非私营比私营单位收入大幅的高,懂得都懂。
一个数据:2022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非私营单位的57.2%。西藏最夸张,私营单位2022年平均工资同比减少5.1%,同期的社会平均工资被非私营单位拉高,仍保持9%的增长。2022年月缴费基数下限飙到5940元,高出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近700元。
结果就是收入低的被收入高的,给架起来了,缴费意愿下降。
个人缴纳有困难,传导到政府层面,就是大问题。
所以,为这事,中央和地方没少暗中较劲。
广东为例,2019年国务院提出“当前职工养老保险单位费率低于16%的地方,需研究提出过渡办法”的明确指示。广东这边觉得这困难重重啊,甚至最后的冲刺日期都变了二次:2022年1月、2023年1月,到2024年4月,费率也才提高到15%。
实际上地方政府也有苦衷:真的很难。
比如疫情三年,收入减少,浙江为了减负,还曾向国家争取政策,暂时维持现行费率不变。后来又提出2022年1月1日起调整到15%、2023年1月1日起再调整到16%的过渡计划。但结果是2022年9月,缴费比例从15%又回到14%。
不过,广东、浙江“较劲”多少还有点底气:贡献大。
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,广东省上缴资金1158.14亿元,占上缴总额的47.5%妥妥的第一,浙江则为1882.8亿元,位列全国第六。
再看养老穷省,全国12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为负数,具体为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浙江、山东、湖北、甘肃、青海。
咋一看,广东是经济强省,贡献大应该的。
其实不是,内在逻辑还是人口年龄结构。
比如上海,2022年养老金收入3705.5亿元,排在各省第四位,但累计结余1427.8亿元,全国第12位。
没办法,老龄化严重,要养老的人太多。
所以,养老金够不够用这件事,本质上,还是看谁先变老。
所以,人口结构越年轻的地方,越容易吃亏也越容易较劲。
嗯,跟现在的年轻人较劲社保一样。
本文作者:马江博